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
一、专业名称及代码
专业名称:畜牧兽医
专业代码:410303
二、入学要求
普通高级中学毕业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。
三、修业年限
三年
四、职业面向
面向畜禽饲养管理、畜禽繁殖、畜禽疾病防控、畜牧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、畜牧场设备使用与维护、畜牧场经营与管理等岗位(群)。
所属专业大类 (代码) | 所属 专业类(代码) | 对应行业 | 主要职业类别 | 主要岗位群 或技术领域 |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|
农林牧渔大类(41) | 畜牧业类 (4103) | 畜牧服务业 | 1.畜牧兽医技术人员(畜牧兽医、兽药、饲料、宠物医师) 2.畜牧兽医生产人员 | 1.动物临床诊疗 2.动物卫生监督 3.养殖场防疫 4.动物检疫检验 5.畜禽生产管理技术岗 | 1.执业兽医师 2.“1+X”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|
五、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
(一)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畜牧场环境控制、畜禽营养需求、畜禽遗传繁育、畜禽病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,具备畜禽饲养管理、畜禽常见疾病防控、畜牧场废弃物处理、畜牧场设备设施使用与维护等能力,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,能够从事畜禽繁育、畜禽饲养管理、畜禽疾病防控、畜禽饲料加工、畜牧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、畜牧场设备使用与维护、畜牧场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(二)培养规格
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、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:
1.素质要求
(1)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,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。
(2)崇尚宪法、遵法守纪、崇德向善、诚实守信、尊重生命、热爱劳动,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,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。
(3)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,能够形成1-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。
(4)具备吃苦耐劳、爱岗敬业、勤于思考、勇于创新、团队协作的工匠精神。
(5)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、社会适应能力和信息技术处理能力。
(6)具备拼搏进取的精神和良性竞争的意识。
2.知识要求
(1)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、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。
(2)熟悉专业相关的政策、法律法规、环境保护、安全消防、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。
(3)掌握体育、军事、心理健康、信息技术、创新创业、职业发展等相关知识。
(4)掌握一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,掌握一定的英语、计算机和法律基础知识。
(5)掌握畜禽养殖技术、畜禽营养与饲料配方、养殖场规划与经营管理知识。
(6)掌握畜禽常见病诊疗和防治知识。
(7)掌握饲料与兽药营销知识及品牌促销、客户管理等知识。
3.能力要求
(1)具有畜禽品种选择、畜禽繁殖、畜禽饲料配制与加工能力。
(2)具有畜牧场选址、规划与环境控制能力。
(3)具有畜禽饲养管理能力。
(4)具有畜禽常见疾病诊断与疫病防控能力。
(5)具有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能力。
(6)具有畜牧场设备设施规范使用与维护保养能力。
(7)具有畜牧场经营与管理能力。
(8)具有对畜牧业新知识、新技术技能的持续学习能力。
(9)具有相关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。
(10)具有探究学习、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
六、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
(一)课程体系
所有课程归并为通识教育、专业教育、实践教育、个性化发展教育四大平台,实现分层分类培养:一至二学期学生使用通识教育平台;三至六学期学生进入专业教育平台;实践教育平台和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,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。
1.通识教育平台
通识教育平台分3个层次:公共必修课、公共选修课和推荐选修课。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、军事理论、文化基础课、公共体育课程。公共选修课包括应用写作及文化传承、人文素养、社会管理、生态环境、健康体育类等课程。推荐选修课,由各学院指定读书目录,每学期不少于2本,第2、4、6学期计算成绩。
2.专业教育平台
专业教育平台分2个层次: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。专业必修课由专业基础课、专业核心课、专业拓展课构成;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推荐选修课和专业一般选修课构成,鼓励设立跨学科门类的专业选修课。
3.实践教育平台
实践教育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,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。按照学生能力形成阶段的不同特点,一年级注重创新认知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育,二年级结合教学实习、社会实践开展创新实践,在生产实习中实现创新创业提升,三年级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体现专业技能成果,强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。劳动教育力求引导大学生增进劳动体质、深植劳动情怀、锤炼劳动品质、养成劳动习惯,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。
实践教育平台分为3个层次:公共实践、专业实践、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。
4.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
个性化发展教育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,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,更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潜质,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,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。
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分3个层次:素质拓展课程、健康与安全教育、美育教育。素质拓展课程由创业与就业类课程、创新工程、第二课堂构成,创新工程学时由各级各类(院级及以上)专业学科竞赛组分配认定,超过要求总学时的学时可抵扣公共选修课、一般专业选修课学时。
(二)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
本专业3年共开设公共及专业课程77门,共计2755学时,总学分为150+5.5分。其中,通识教育类课程24门,共39+1.5学分,624学时;专业教育类课程28门,共72学分,1104学时;实践教育类课程15门,共31学分,915学时;个性化发展教育类课程10门,共8学分,112学时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451学时,占52.67%。
本专业专业基础课包括动物解剖生理、动物生物化学、动物微生物、动物遗传繁育、动物营养与饲料、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、动物病理、动物药理、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9门 。专业核心课包括养猪与猪病防控技术、养禽与禽病防控技术、养牛与牛病防控技术、养羊与羊病防控技术、畜牧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、畜牧场设备使用与维护、畜牧业经营与管理和兽医临床诊断与普通病学8门。下面重点介绍本专业核心课程。
1.养猪与猪病防控技术
开设学期:第五学期,共56学时,其中理论40学时,实验16学时。
内容简介:养猪生产的筹划,猪的饲养管理,猪的繁殖技术,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合,猪的主要疾病的防治。
知识目标:了解国内外养猪业概况及现代养猪业的特点和支撑技术;掌握猪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结构;掌握不同品种、不同阶段、不同用途猪的现代化饲养管理技术。
能力目标:了解世界及中国现代化养猪业的发展概况,掌握种猪的采精和配种技术,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常见猪病的诊断技术,为现代化养猪业服务。
思政目标:树立“猪粮安天下”的历史情怀和责任担当,培植科学养殖及疾病防控理念和健康生态意识,培养学生不怕脏、不怕累的道德情操和爱岗奉献的职业精神。
考核形式:期末考试(50%)+过程性考核(50%)。
开设学期:第五学期,共56学时,其中理论40学时,实验16学时。
内容简介:家禽的外貌和品种,家禽的繁育,家禽的饲养管理,禽病的发生与控制,育雏鸡常发病的诊断与防治,育成鸡常发病的诊断与防治,产蛋鸡常发病的诊断与防治,水禽常发病的诊断与防治。
知识目标:了解国内外家禽业概况及现代家禽业的特点和支撑技术;掌握家禽生理特点和解剖结构;掌握不同养殖方式、不同用途、不同生理阶段家禽的饲养管理技术。
能力目标:掌握照蛋、断喙、翻肛、采精输精等实操技术;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家禽生产问题;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。
思政目标:通过禽生产及疾病防控技术学习实践,激发学生专业兴趣,积极主动投身于家禽产业的发展;以生产中出现的环境污染、禽产品药物残留等案例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,恪守职业道德,强化职业操守;对学科前沿、行业前沿、科技成果介绍培养学生不断创新、勇于探索的精神。
考核形式:期末考试(50%)+过程性考核(50%)。
3.养牛与牛病防控技术
开设学期:第五学期,共56学时,其中理论40学时,实验16学时。
内容简介:奶牛场设置,奶牛品种与选择,奶牛繁殖技术,奶牛饲养管理技术,奶牛产奶性能评定,奶牛场经营与管理,暖棚牛舍设计与建造,肉牛品种与改良,肉牛饲养管理技术,肉牛产肉性能评定,牛普通病防治,奶牛产科病防治,牛疫病防治。
知识目标:掌握牛乳、牛肉的基本知识;掌握乳用牛、肉用牛的发情鉴定、人工授精、妊娠诊断、接产技术;掌握常见牛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。
能力目标:了解养牛业的发展状况和方向;系统掌握养牛生产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;熟练掌握常见牛病的诊断和防治。
思政目标:通过牛生产及疾病防控技术学习实践,以“老牛亦解韶光贵,无须扬鞭自奋蹄”的斗志感召人,不负韶华,奋斗青春。学习老黄牛吃苦耐劳,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,培植爱岗敬业、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。
考核形式:期末考试(50%)+过程性考核(50%)。
开设学期:第四学期,共56学时,其中理论40学时,实验16学时。
内容简介:羊的品种,羊的繁育新技术,羊饲料加工调制技术,羊高效饲养管理技术,羊场的经营管理,羊病防治。
知识目标:掌握羊毛、羊皮和羊肉的基本知识;掌握毛用羊、肉用羊和乳用羊的发情鉴定、人工授精、妊娠诊断、接产技术;掌握常见羊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。
能力目标:了解养羊业的发展状况和方向;系统掌握养羊生产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;熟练掌握常见羊病的诊断和防治。
思政目标:学习绵羊乐于奉献、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;树立科学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控理念,培养安全生产、生态管控和环保意识。
考核形式:期末考试(50%)+过程性考核(50%)。
5.畜牧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
开设学期:第五学期,共32学时,其中理论16学时,实验16学时。
内容简介:畜牧场废弃物的分类(家畜粪尿、畜牧场污水、畜产品加工废弃物、家畜脱毛、孵化废弃物(死胎、蛋壳等)、家畜的尸体、废弃垫料及饲草、有害气体、粉尘、烟尘及灰尘等);畜牧场废弃物的危害;畜牧场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。
知识目标:掌握畜牧场废弃物的类型;掌握畜牧场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及利用技术。
能力目标:能够正确处理畜牧场的废弃物,变废为宝。
思政目标: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;培养学生科学养殖、环境保护和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理念,助力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。
考核形式:期末考试(50%)+过程性考核(50%)。
6.畜牧场设备使用与维护
开设学期:第五学期,共40学时,其中理论20学时,实验20学时。
内容简介:畜牧场各类设备的规范使用,畜牧场各类设备的日常维护、定期维护、定期检查和精度检查,畜牧场各类设备的润滑和冷却系统维护。
知识目标:掌握擦拭、清扫、润滑、调整等对设备进行一般护理的方法,以维持和保护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状况。
能力目标:使学生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;掌握设备的定期检查(预防性检查)和精度检查的方法,确定设备实际精度的优劣程度,确保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,以防患于未然。
思政目标:培养学生爱护畜牧场设备、爱场如家的职业素养;培养学生尊重规律、严格操作的工匠精神;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。
考核形式:期末考试(50%)+过程性考核(50%)。
7.畜牧业经营与管理
开设学期:第四学期,共48学时,其中理论32学时,实验16学时。
内容简介:畜牧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,市场调查,经营预测与决策,编制生产计划,签订合同,畜牧企业生产要素管理,畜产品安全控制,畜产品营销,经济核算与经营效果分析。
知识目标:了解国内外的畜牧业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;掌握市场调查、经营预测与决策的方法;掌握编制生产计划的方法;掌握合同的分类和签订步骤;掌握畜牧业生产要素管理方面的知识;掌握畜牧经济分析、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。
能力目标:具备搞好市场调查,掌握经济信息,进行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,确定经营方针、经营目标和生产结构的能力;具备编制经营计划,签订经济合同的能力;具备建立、健全经济责任制和各种管理制度的能力;具备搞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管理,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。
思政目标:通过科学经营管理技术学习,培养学生的计划管理、过程控制、结果评价意识和能力,提升个人成就感和大局观;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能力。通过我国经济发展方略学习认知,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奉献社会精神。
考核形式:期末考试(50%)+过程性考核(50%)。
8.兽医临床诊断与普通病学
开设学期:第四学期,共96学时,其中理论64学时,实验32学时。
内容简介:兽医临床诊断学基础知识,畜禽中毒病及防治,畜禽营养代谢病及防治,畜禽常见内科病及防治,畜禽外产科病及防治。
知识目标:掌握畜禽疾病的常用诊断技术;掌握畜禽常见的中毒病、营养代谢病的病因、症状、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;掌握畜禽常见内科病、外产科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。
能力目标:运用临床诊断技术正确诊断畜禽常见内科病、外产科病、中毒病、营养代谢病,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;熟悉国内外动物传染病、寄生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,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制定有效措施预防、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。
考核形式:期末考试(50%)+过程性考核(50%)。
七、岗课赛证融通
须至少取得以下1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(职业资格证书)和1个其他证书。取得1个技能等级证书课获得1学分或2学分,要求学生最少取得2学分。
序号 | 证书名称 | 等级 | 备注 | 学分 | 相应课程 |
1 | 计算机等级证书 | 一级 | 必选其一 | 1 | 信息技术、OFFICE高级应用 |
二级 | 2 | ||||
2 | 英语A/B级证书 | A级 | 1 | 大学英语 | |
B级 | 2 | ||||
3 | 普通话 | 二乙 | 1 | 大学语文 | |
二甲 | 2 | ||||
4 | “1+X”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| / | 必选其一 | 2 | 动物遗传繁育、养猪与猪病防控技术、养禽与禽病防控技术、 养牛与牛病防控技术、养羊与羊病防控技术。 |
5 | 执业兽医师 | / |
| 动物解剖生理、动物微生物、动物病理、动物药理、养猪与猪病防控技术、 养禽与禽病防控技术、养牛与牛病防控技术、养羊与羊病防控技术。 |
八、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及教学进程
(一)学分分配(见表2)
(二)专业教学计划表(见表3)